七星湖
绰勒水利枢纽工程
初夏时节,草木葱茏,北疆大地生机盎然。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水资源严重短缺,大部分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二。
水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和重要带动力量。近年来,内蒙古各级水利部门准确把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聚焦重点建立健全制度政策体系
内蒙古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完善相关制度政策体系,扎实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水资源短缺是内蒙古的基本水情,同时,受气候变化影响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水资源区域不平衡性和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节水是解决内蒙古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内蒙古逐步形成了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节水工作协调机制,围绕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成立由分管副主席任组长的专项组;出台和修订地下水保护和管理、农业节水灌溉、节约用水等相关条例,推动依法管水、依法治水;印发实施强化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推进农业节水等系列规范性、政策性文件,不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建设。
据悉,2024年,内蒙古万元GDP(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14年下降54%和69%,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14年的0.512提高到0.588。2025年,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组织开展“六个行动”。
节水行动作为“六个行动”之一,是自治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节水行动实施方案》,从“管、节、治、增、活”5个方面发力,推动节水行动落地见效。同时,加快推进自治区节约用水条例修订工作,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再生水综合利用以及城镇供水价格管理等方面的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不断健全节水制度政策体系,为系统推进节水行动提供制度保障。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近年来,内蒙古不断健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奖代补、以工代赈和淤地坝淤积地占补平衡等创新模式,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及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同时,内蒙古在全国首次成功实施了“拦沙换水”生态治理模式。2023年11月,完成建设并竣工验收的鄂尔多斯市“拦沙换水”试点工程,年置换黄河水量2800万立方米。
此外,内蒙古持续优化完善河湖长制度体系。2024年,先后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等8个毗邻省份的43个市县建立了跨省(区)界河湖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重大引调水工程输水干线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方案》,在重大引调水工程输水干线推行河湖长制。
精准发力 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
水利事关国计民生,在发展全局中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愈发凸显。面对当前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内蒙古水利系统抢抓战略机遇、政策利好,直面痛点堵点难点,精准发力、创新改革,推动形成水利高质量发展态势。
近年来,内蒙古深入推进水利投融资改革,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拓宽社会投资渠道,扩大水利有效投资。2023年,内蒙古全面取消中央水利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减轻了基层负担。2024年,内蒙古全社会水利建设落实投资达205.7亿元,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83.4亿元,水利建设落实和完成投资保持“双增长”的良好态势。202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开展了重大项目谋划行动。水利作为重要领域之一,专门出台重大项目行动工作方案,系统谋划2025年及“十五五”时期重大项目。2025年3月25日,内蒙古举办水利重大项目推介会,推介水利重大项目81个,现场签约项目20个,达成意向融资金额111.5亿元。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瓶颈”问题,内蒙古坚持将节水作为唯一出路,持续创新改革,加快推进用水权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破解地区用水之困。
黄河干流在内蒙古境内长度为843.5公里,流域面积15.19万平方公里。作为国家重要的现代能源和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国家重要粮食主产区,内蒙古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突出。自2003年开始,内蒙古在黄河流域探索开展 干流盟市内和盟市间水权转让工作。通过20余年的摸索实践和经验总结,内蒙古不断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水权交易平台、完善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用水权改革,探索开展了非水权转让资金实施节水工程节约水量的水权交易新模式,首次对河套灌区财政投资节水工程节约水量进行了转让。2024年,内蒙古印发《关于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用水权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区域间、用水户间等交易规则,培育活跃的用水权交易市场,推动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2025年第一季度,跨盟市水权转让二期工程首批节水量5300万立方米已完成核验认定。
同时,内蒙古开展取用水领域信用评价工作,积极推广合同节水和“节水贷”融资服务,探索推进“水权贷”金融服务。2024年,内蒙古实施21个合同节水项目,吸引社会资本1.13亿元,“节水贷”融资规模近10亿元。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分别与兴业银行、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等8个领域,提出相应优惠政策和建立保障机制;与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持续加强金融支持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节水对水资源短缺的内蒙古而言意义重大。2016年以来,内蒙古大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完善农业用水管理、农业水价形成、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工程建设和管护等4项机制,加快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2024年年底,内蒙古累计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达4969万亩,提前超额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推动良性水价基本形成,完成73个大中型灌区新一轮定调价。在节水奖补方面,内蒙古涉及水价改革的82个旗县区都制定了奖补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奖补对象、标准、流程及监督管理等。据了解,2024年,内蒙古落实奖补资金近2.1亿元。
2025年4月,内蒙古印发《2025年全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方案》,重点部署了合理核实改革实施范围、系统开展“四项机制”回头看、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五项制度体系”、做好改革验收和经验总结等4个方面改革任务。截至2025年4月下旬,内蒙古新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143.83万亩。
河套灌区作为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引黄灌溉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目前,河套灌区引黄灌溉面积1154万亩,年引黄用水量38亿立方米。为解决“大水漫灌”问题,近年来,河套灌区严格执行秋浇、春汇用水管控,持续开展秋浇水量压减效果跟踪监测和用水调研,连续两年印发秋浇用水方案。2024年,河套灌区秋浇工作历时37天,较2023年缩短5天,完成471万亩秋浇面积,耗水量9.95亿立方米,实现了耗水指标严控在计划内和行水期缩短的“双目标”。
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作为辽河干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辽河是全国七大江河中唯一处于断流状态的大江大河干流,超过90%的流域面积在内蒙古境内,是流域的母亲河。复苏西辽河迫在眉睫。
2020年起,内蒙古在水利部部署和松辽水利委员会指导下,开始实施西辽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内蒙古不断完善机制,出台“十条硬措施”,进一步加强西辽河流域“量水而行”工作;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统筹协调水文、盟市及相关旗县、乡镇、企业、水管单位多方联动,做好生态流量保障;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依法开展西辽河流域“清槽行动”,实施河道疏浚治理,全力保障河流行洪通畅。一系列措施使得西辽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长,断流河长逐渐缩短。西辽河干流水头2021年到达总办窝堡枢纽,2022年向总办窝堡枢纽下游推进18公里,2023年到达通辽规划城区界,2024年与通辽城区既有水面衔接,2025年4月10日实现403公里全线过流。一组组数据背后,是内蒙古水利部门的付出和努力。
久久为功行业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内蒙古水利系统加快构建自治区水网,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水旱灾害防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牧区供水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同饮一江水,民族一家亲”“生命至上、守望相助”“饮水思源、感念党恩”“共治共享、共建共享”的行业理念深入人心。
当前,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内蒙古水旱灾害防御形势复杂严峻,各级水利系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动上前一步,提前研判、周密部署,全力筑牢水旱灾害防御安全防线。2024年,面对汛情、旱情重于常年的情况,内蒙古在凌汛期适时启用河套灌区、乌梁素海、乌兰布和分洪区应急分凌,累计分凌蓄水3.97亿立方米,确保了黄河防凌安全;有力应对赤峰老哈河溃口、14座水库超校核水位和15条河流超警洪水险情,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此外,内蒙古抢抓政策机遇,推动自治区水网建设提速提质。制定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水网建设规划》,推动12个盟市印发水网建设规划,97个旗县编制完成水网建设规划,内蒙古水网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同时,内蒙古大力推进黄河、松辽等重要流域水网布局和南水北调西线等重大工程跟进布局,全面启动盟市水网先导区建设。
农村供水事关民生福祉。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农村牧区供水保障提档升级。全年新建、改造提升农村牧区集中供水工程270处,分散式供水工程900处,自来水普及率达84.8%,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26.8%,超过“十四五”规划目标。
凝聚强劲行业力量,推动节水技术创新与应用,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是内蒙古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25年5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节水技术交流活动暨节水产业联盟启动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活动以“科技赋能节水,共筑绿色北疆”为主题,汇聚相关政府部门、盟市水利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及区内外节水产业上下游企业,深入探讨节水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内蒙古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启动仪式上公布了首批90家联盟成员单位,14家单位集中签约6个节水项目,涵盖工业循环水改造、智慧水务合作、合同节水管理及“节水贷”等,成为联盟成立后的首批实质性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生效友表示,成立自治区节水产业联盟,旨在构建“政策引导、市场驱动、技术支撑、金融保障”四位一体节水产业体系,聚焦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绿色金融、模式创新、宣传协同五方面发力,携手开创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节水产业联盟通过建立政、银、产、学、研、用“六位一体”创新机制,深化技术交流与合作。与会代表聚焦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与城乡节水降损、生态修复与生态节水等重点节水产业发展领域,围绕节水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进行主题报告和成果交流展示。
在美丽河湖建设方面,内蒙古不断强化河湖长制,在已经建立的全自治区五级河湖长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了基层河湖长河湖巡查工作要求,实施差异化巡查,切实为基层减负。2024年,全自治区各级河湖长共巡河巡湖26.6万人次,推动解决涉河湖问题1069个。
内蒙古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水资源配置,聚焦重点领域不断深化改革,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方法创新,努力推动形成一批水利改革成果,着力提升水利行业各项能力,坚定不移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本版图片由李建国摄
水土保持监测站径流场
鄂尔多斯市河湖长制示范图
海日苏水利枢纽工程
马背巡河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