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堤防、水闸是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在保障防洪、供水、粮食、经济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近日,水利部印发《堤防运行管理办法》《水闸运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两个《办法》”),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保障工程运行安全和效益充分发挥。本期,我们邀请水利部运行管理司负责人就两个《办法》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本报记者 李爽 问 两个《办法》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党的二十大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水利部党组提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指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健全的体制机制法治管理为保障,进一步完善水法规体系,不断提升水利治理能力和水平。堤防、水闸是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在保障防洪、供水、粮食、经济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与此同时,在运行管理方面也存在管理责任不落实、行为不规范、能力不足、手段落后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与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反映出工程运行的体制机制法治管理存在不足,必须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加强顶层设计,补齐制度短板。为规范堤防、水闸管理行为,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保障工程运行安全和效益充分发挥,水利部制定出台堤防、水闸运行管理办法。
问 两个《办法》制定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答:水利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在广泛调查了解各地运行管理现状、充分总结吸收基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对堤防、水闸运行管理各环节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同时,坚持问题导向,梳理分析近年来堤防、水闸安全运行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全面检视部分堤防决口事故成因,针对当前堤防、水闸运行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细化实化相关规定,确保两个《办法》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堤防运行管理办法》包括总则、管理保障、检查监测、维修养护、防汛管理、安全管理、穿(跨)堤建筑物管理、监督管理、附则等9章,共58条。《水闸运行管理办法》包括总则、管理保障、控制运用、检查监测、维修养护、防汛管理、安全管理、监督管理、附则等9章,共60条。与《堤防运行管理办法》相比,《水闸运行管理办法》减少了“穿(跨)堤建筑物管理”章节,增加了“控制运用”章节。该章节共10条,对水闸控制运用和闸门操作等工作提出要求。
问 两个《办法》的管理责任制定依据是什么?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本行政区域内水工程的安全。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工程安全的监督管理。国家防总印发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工作职责》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应维护防洪、抗旱、防台风工程体系良好状态,保持河道行洪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要求,水利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管单位和当地政府负责人的责任。依据上述法律法规,两个《办法》规定,堤防、水闸运行管理应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安全运行责任制,明确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堤防主管部门和堤防管理单位责任人,并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工作以及堤防、水闸主管部门和管理单位的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问 关于水闸控制运用规定了哪些方面工作?
答:一是规定了控制运用的原则和依据,明确水闸管理单位制定控制运用方案和按需制订控制运用计划,经有权限的调度管理单位批准后执行。对执行调度指令的,要求水闸管理单位做好记录和报告。二是规定闸门运行的操作要求。明确闸门启闭前做好检查预警,设备操作和水闸运行过程有人值守并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做好值班记录和交接班通报,对远程监控水闸提出了安全运行要求。三是规定水闸管理单位规范填写闸门运用工作日志、整编运行资料,按规定做好信息通报工作。
问 关于防汛管理是如何考虑的?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由防汛指挥机构具体指挥。堤防、水闸防汛工作应纳入当地防御洪涝灾害的总体部署,根据相关方案预案,明确防汛组织体系、防汛责任和工作机制,落实工作措施。工程主管部门和管理单位是当地防汛指挥机构的组成部门和单位,按照当地政府和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部署,承担相应防汛职责。因此,两个《办法》对防汛管理的职责分工及相关工作依《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提出原则要求(具体工作任务和分工由防汛指挥机构在相关方案预案中明确),对工程主管部门和管理单位的防汛管理在工作机制、物资储备、防汛检查、险情处置方案和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安全度汛方案、汛期工作等方面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