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10时,一股浑浊发黄的水流一路填满河床的坑坑洼洼,其水头终于到达教来河口,与下游河道的水体“握手相遇”!现场的群众顿时鼓掌欢呼起来,纷纷举起手机拍照摄像,记录下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幕。他们知道他们现场见证的是断流27年之久的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过流,这意味着他们深情牵挂的母亲河重获新生了。
4月10日,断流27年之久的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过流。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供图
这股水流并非自然水流,而是由水利部开展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而进行的生态补水。这样的调度从2020年起已连续实施了6年,西辽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长,今年终于实现全线过流。水利部调水管理司司长王平介绍,2024年接续实施春季、汛期调度,尽可能拓展河道浸润范围,有效改善河道过水条件,为今年春季实现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辽河是辽河干流重要组成部分,西辽河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并称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自1998年汛后,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西辽河干流一直处于断流状态,也是全国七大江河中唯一断流的大江大河。
今年以来,水利部组织松辽水利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提前谋划部署,在河道内全面禁种并疏通过流通道。本次春季调度自3月4日启动,紧抓窗口期,以水库蓄水为调度主力,充分利用融冰水和河道槽蓄水,优化补充外调水和再生水,精打细算调度好每一方水资源,并严格执行“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措施,补水水头历经38天与下游既有水体汇合。
2025年西辽河春季调度期间,不少沿线群众追着水头看水亲水。记者 李海川 摄
西辽河河水再次全线流淌,不少沿线群众追着水头看水亲水。“盼了20多年终于来水了,我们都高兴坏了!”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兴隆村村民冯国全,特意骑车十余里赶来看水头。
通辽市副市长吕国华表示,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对于补充沿线地下水、助力农牧业生产、改善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加快流域生态复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辽人民将严格护水、科学用水、主动节水,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母亲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认为,断流27年的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过流,是生态水利建设的标志性的事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力证。
西辽河文明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张铁男认为,河流复苏将助力西辽河文明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2025年西辽河春季调度期间,西辽河上游苏家堡枢纽成为候鸟的乐园。通辽市水务局供图
据悉,水利部将通过整治河道、压减不合理的灌溉用水需求、解决耕地侵占河道等问题,逐步实施跨流域引调水工程,持续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加快建构河流伦理,确保西辽河全面恢复健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