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丽玛 阿拉善乌海水文水资源分中心
家,是一个平凡的字眼,却是人一生都离不开的牵绊。家中有爱,如春风细雨滋润着我,让我感到温暖,家中也有规矩,如一盏明灯,时刻照亮着我,指引着我向正确的方向前行,这个规矩就是一个家里所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
纵观历史,回顾无数曾辉煌一时的家庭,其家风各有千秋,有不少可以称之为传世经典: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名留千古,一个“忠”字便是岳氏的家风;曾国藩以“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勉”就是曾氏的家风;周恩来为家人立下10条家规,“清正”二字贯穿周总理的一生。
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学校。虽家风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对孩子的成长既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也是孩子行为规范的“调节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会给后人造成不良影响。
作为一名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会格外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温暖但不失礼教的家庭氛围,因为日常生活会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因此,家长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言传身教形成一种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的家风。
我父母是没文化的普通农民,“勤劳、节俭、朴实、善良”,他们常说,做人要本分、实在。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小时候,家庭贫穷,村里的孩子基本辍学参加集体劳动,过着宽裕生活,而我的父母为了能让我们安心上学,白天参加正常的集体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做木工活、纳鞋底、缝衣服……冬天利用月光在村民们熟睡的时候到野外采集沙蒿子,挣点生活补助。1981年,公社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因父母勤劳肯干,被公社主任推荐为本村“包产到户”带头户,从此,母亲一人承担起我家的20多亩地、40多只羊和几只牛、猪、鸡,1个人干3~4人的活,每天天微微亮就起床,将羊赶到十多里以外的草场,然后小跑回家开始喂牛、猪、鸡、除草、浇水等家务,干的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口井水,中午没时间回家做饭,直到晚上回家后喂完牛、猪、羊后才做一天唯一的一顿饭……久而久之,邻居戏称我家为“王半夜”家;父亲在全公社率先贷款买了辆手扶拖拉机,每年春天把地种完就到城里搞运输……渐渐地,我们家走向了富裕生活。在孝敬老人方面我爸妈做的更让我们敬仰。奶奶在爸爸幼小时就因病过世,爸爸常说爷爷一人拉扯他们兄妹三不容易,有好吃的首先给爷爷一份再给我们分,吃饭也一样,第一碗饭妈妈总是先让爷爷吃,爷爷把爸妈给的好吃的和零花钱总舍不得用悄悄存下来给我们发奖励,看谁的表现好就给谁,同样爷爷去世后这第一碗饭妈妈让我们端给我大爹吃。大爹因小时侯得脑膜炎未能及时退烧致残为聋哑残疾人,一直单身,与我们住在同一个院里,我们兄妹五个也一样把大爹当做自己的父亲去看待,在大爹第一次得重病需输血时,得胃出血不久的哥哥瞒过父母给献了500cc血,大爹虽不会说话但他知道输的血是哥哥的,从重症病房出来后流着泪比划着谢谢爸爸,出院后妈妈说:"大哥现在六十多了,一个人留在农村有个病也不方便看,就让留在我们身边吧",妈妈就像对待亲哥一样,让把大爹接到家里照料,一住就二十多年,期间做过三次大手术,每次都在爸妈的精心照顾下恢复的很好。在大爹83岁那年查出肺癌,住院时爸爸正好置换了两个膝盖不到一个月,晚上由我们兄妹几个轮着去陪,白天在我们上班期间只有妈妈一人来回跑的侍候两位老人,很辛苦。护士刚开始不了解情况还批评我妈妈,知道实情后说"阿姨你真好"还主动去帮忙。半年内住了五次医院,临去世前大爹把兜里仅有的二百元钱交给妈妈,竖起大拇指安详的走了……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没有多么的震撼人心,可它却如绵绵细雨,丝丝浸入我的心中。在工作中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在生活中本本分分、与兄妹五家互相帮助、团结一心、孝敬父母,我们几乎每周末都会到父母家聚一聚,陪他们唠唠嗑,做做饭,打扫卫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感谢父母的付出,珍惜幸福的生活,为父母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天,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向后看泱泱中华五千年的积淀,我们早已有了最坚实的根基,弘扬华夏文明礼仪,我们的举手投足间,也会如春风细雨般浇灌着下一代,滋养着他人。向前看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作为一名水文人,更当无愧时代,尽职尽责。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延续亦是国风,国家如树,本根不摇则枝繁叶茂。这不仅要感谢历史长河中如繁星般璀璨的先贤们,更要感谢自己家中的长辈们、单位的同事们、身边的朋友们,是他们以自身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人生的标杆,指明前进的路。因此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用传统美德自省自律,每个家庭都把优良家风世代传承,将这股正气在社会中传递、弘扬,我们的法治之树必将长青,文明之树必将长青,和谐之树必将长青,祖国这棵大树的枝叶必将永远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