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1
dingwei.png 当前位置:   > 专题专栏 > 归档专题 > 水利清风颂
水润万物 利家传德
日期:2023-04-11 20:32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事业发展中心
字体:[ ]

康梦婷 内蒙古水利事业发展中心水土保持部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的文字着实是精妙,国与家之间的联系,不需要更繁复的解释就能清晰的刻在中国人心上。家庭是文明赓续的载体,是大多数人最初感知世界的触摸点,家风是抽象的,是一种内涵,是口述的感受,是笔下的文字。若写家风,就不能只写优良。要写持公、写传承,写颜氏风骨、写孔明戒子,要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写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些激昂文字,折射进我的记忆,是打在脸上冰冷磅礴的雨,是浸过鞋面裹挟着脚趾的泥,是把时间化成声音滴答着的秒表,是每个电闪雷鸣之夜那个女人薄弱却坚毅的身影。

是我的母亲。

母亲20岁的时候,在姥爷手里接过了水文的班,在姥爷工作了一辈子的水文站做起了一名新职工。这是赤峰水文设在敖汉旗下洼镇的水文测站,守着西辽河水系的支流--教来河,做着测报工作。开始的两年,她胸前总是别着一枚笨重的黄铜胸章,那是单位在一九七几年以优秀员工之名给她父亲的奖励,她曾经骄傲的向别人炫耀过,如今珍重的收藏着。自我有记忆开始,母亲一直在新景水文站工作,所谓汛期,我正是放暑假的时候,每天跟母亲一起住在测站上。我可以房前屋后的乱跑,去菜地里数新长出来的小茄子、把韭菜当成杂草连根拔掉、被突然飞出来的不知名昆虫吓的哇哇乱叫。母亲和她的两位同事叔叔,或是在台阶上敲打着雨鞋上的泥土、或是伏在那张巨大的办公桌上,对着能当成被子给我盖的图纸描描画画,或是摆弄着天平,秤着一包包泥沙,或是看见我哭花的脸在一旁哈哈大笑。起初,这就是是我眼里的水文,轻松愉快的另一种日常生活。

直到有一天,我在深夜被雷电惊醒,身旁是空的,屋子里是黑的,我拉拽电灯的开关线却没有每天都轻而易得的那束光。我光着脚哭着向外跑,每一声“妈妈”都被雷声吞进嘴里,闪电会照亮熟悉的站房,砸在身上的雨却时刻提醒着我“在前面,向前跑”。其余的事情我并不是能记得很清楚了,是我跟母亲说起我要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问我,“你还记得有一次发洪水,我打着伞做记录,你在宿舍跑过来,死死抱着我大腿,就在伞下边跟着!测完流量,回去给你洗干净脚,哄睡你。那次我们一夜没睡都在测流,洪峰流量500多,是那年昭苏河最大的水。”很长一段时间,我眼里的水文,是风雨交加的夜晚,看不到对岸的河边,在雨里嘶喊传递信息的那三个人。

后来,我大学毕业,在她退休之前,我跟母亲成了同事,像最初的她一样,在下洼水文站工作,守在教来河旁边。对比20年前,这里的变化的已经太多了,连站房都已经不是原来的位置,但是我总觉得,自我踏进那铁栅栏门的刹那,有什么东西永远的落在了我肩膀上,温厚扎实。

现在想来,我的母亲,她没有告诉过我为人要清廉,她讲的是她父亲在寒冬腊月跳下冰窟窿捞水温计的故事,我记住的是我幼年淘气把水文站上新拆封的橡皮切成奇形怪状时她看过来那一瞬冰冷的眼神;她没有告诉过我处世要慎独,她讲的是她父亲为了保证“不跑峰”被洪水裹走却测得数据离奇上岸的故事,我记住的是她在无数深夜伏在案头仔细计算的身影。

没有怎样具象的言传,在一年又一年的身教中,母亲教会我的,是山不让尘,川不辞盈的宽广;是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的坚定;是人间总有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的热爱;是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的守正。我终于理解,家风不是道德教化的口号,而是家族精神的体现,需要一代代家庭成员用具体的行为来践行和传承,一代代赓续接力,水利精神便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水利”一词自出世开始,就是在表达对人类的保护。伴随着自治区成立70多年辉煌历程,内蒙古水利建设也在光辉岁月中不断得到提升。让百姓安心的水利骨干工程,大兴牧区水利保障引用、灌溉,更有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屏障。水利人千百年来埋头苦干的一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于传承,母亲是家庭里的桥梁,她承续了老一辈水利人攻坚克难的艰苦精神,启转着我作为新时代水利青年以学为先、以干为要、以民为本的清白担当。“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治水兴水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是继承者更是开拓者,新时代水利青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中,赓续老一辈水利人的光荣传统,接好接力棒,走好内蒙古水利实业发展新途径。

笔及至此,我已经意识到了,那年,在踏进水文站的那一瞬间,在我肩头的是一份传承,是从我姥爷开始的三代水利人的责任,是顽强坚韧的品质,是质朴清正的初心,是在以后的每一天里都能引领我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社风清,则社稷安。只有把家风源头“提纯”至清如水,才能由点及面,从家里到家外,在全社会滋养好的作风、党风、民风。那些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红色家风,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依然在不断地焕发感染力与生命力,为接过接力棒的下一代人留下干事创业的精神指针,注入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